中国昆虫文化简论(5)

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据文献记载,早在我国的上古时代,食用昆虫就已经成为我们先民日常生活的习俗。周代贵族所食的菜单中就包含有“爵、鷃、蜩、范”等。郑玄注云:“

据文献记载,早在我国的上古时代,食用昆虫就已经成为我们先民日常生活的习俗。周代贵族所食的菜单中就包含有“爵、鷃、蜩、范”等。郑玄注云:“蜩,蝉也;范,蜂也。”[9]可见,当时蝉和蜂也已经是贵族筵席上的菜肴了。文献中又云:“腶修蚳醢,脯羮兔酰,麋肤鱼醢。”[9]这里的“蚳”,《周礼注疏》曰:“蚳,谓蚁之子,取白者以为醢。”[19]醢,《说文解字》云:“醢,肉酱也。”[3]蚳醢,就是用白色蚁卵做成的酱。这种酱,在周代不仅是为王室贵族所喜食的珍贵的美味佳肴,还作为他们祭祀时的祭品,而赋予了食虫行为礼仪的性质。

其次,中国昆虫文化具有认知的功能

昆虫文化中有着深厚的人文与科学的意蕴,这就使之具有了教化和娱乐兼容的认知功能,通过它,人们可以了解到丰富多彩的昆虫文化知识,而这些昆虫文化知识不断积累延续,创新充实,并一代一代传承下去,又可以让后人们知古鉴今,从而认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审美观念和民族意识。

如,许多与农事有关的昆虫诗,作为现实主义作品,其中所描绘的农耕图景,真实地再现了时代的生产和生活。这些诗篇不但具有很高的社会认识价值,而且还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昆虫科学的发展水平。这些作品涉及到蚕桑、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古代农史和昆虫学史研究的珍贵史料来用。

《诗经》中的诗歌有不少关于桑蚕的描写,可以让我们了解先秦时期桑蚕业的发展状况。《诗经·鄘风·定之方中》有“降观于桑”“说于桑田”[20];《诗经·魏风·十亩之间》有“十亩之间兮,桑者闲闲兮”[20];《诗经·豳风·七月》有“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20]等诗句。这就能够说明,在当时已经有了人工栽植的桑田,而且规模很大,达到了“十亩”之多。桑田之间,众多的采桑女忙忙碌碌地采摘着桑叶。采桑作何用途?自然不是为喂养野外放养的蚕,而是去喂养家里的蚕。可见,在当时人们不但已在室内养蚕,而且养殖规模应当很大了。

关于田间害虫的防治,古代诗歌也有描写。《诗经·小雅·大田》云:“去其螟螣,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20]这表明我国农民很早就已经懂得进行虫害的防治了。汉代乐府诗《孤儿行》载:“春气动,草萌芽。三月蚕桑,六月收瓜。”[21](P508)诗中对草木与昆虫等自然界物候变化的描写,反映了随着季节转换人们进行相应的农事活动的情况。

又如,中国民间蝉信仰的形成和发展与巫教、道教和佛教等多种宗教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民间蝉信仰与佛教的渊源尤为深刻,这种渊源主要表现在民间蝉信仰中蝉的名称、蝉鸣、蝉的蜕变等内容所包含的思想观念与佛教苦、集、灭、道四圣谛、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以及生死观等方面的基本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二者渊源深厚,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生动诠释了中国文化厚重的哲学意蕴与深刻内涵。

第三,中国昆虫文化具有规范的功能

社会规范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过社会舆论、规章制度等表现出来,并渗透在大众的感情倾向、理想风俗和习惯信念中,是人们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标准,规范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是社会得以在一定秩序中存在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昆虫文化亦具有一定的社会规范的功能。这一方面可以通过某些关于昆虫的制度文化表现出来。比如,古代蝗灾盛行的时候,朝廷会设置专门的机构来加强国家治蝗的职能。唐代开元年间姚崇治蝗时设“捕蝗吏”,专门负责全国的治蝗工作。1075年北宋神宗颁布《熙宁诏》,来规定捕蝗的办法,这被认为是世界最早的治蝗法规。1182年南宋孝宗再次颁布《淳熙敕》,对捕蝗奖惩办法做了更为详细的规定。清代山西地方官府制定了《捕蝗章程》,其中规定:“倘该乡地人等,挖捕不力,于十日内不能净尽,甚至长翅飞腾。查出“先将乡地提比,仍将村民一并严行枷责示众,决不姑宽。”[22](P28)这些规章制度对于治理蝗灾中,规范人们的治蝗行为,安定民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一些关于昆虫的精神文化,也通过人们的感情倾向、心理结构、风俗习惯等,起到社会规范的作用。宋儒张载云:“民吾同胞,物吾与也。”[23](P131)这反映了由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人合一”的理念而衍生出的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兼爱万物的生态伦理观念为国人广泛接受,对人们思想行为有着深刻的影响。这使得古人在处理人与昆虫之间的关系时,往往会不同程度地带有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观念。比如,民间流行的昆虫节日往往都有祭拜神灵的仪式,人们期望神灵制止害虫的破坏行为,以保证庄稼丰收和生活安定。这种思维方式其实反映了古人在无法控制灾害的情况下,试图协调人与自然之间的冲突的想法。按照这种想法,先民们没有简单地把防治病虫害看作是人与害虫不可调和的战争,而是希望借助通过神灵的力量,规范人与昆虫之间的矛盾,达到人与自然、人与昆虫的和谐共存。

文章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hjkcxbzz.cn/qikandaodu/2021/0727/1695.html



上一篇:新时期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创新管理
下一篇:范县濮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昆虫学报投稿 | 环境昆虫学报编辑部| 环境昆虫学报版面费 | 环境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 环境昆虫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