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昆虫文化简论(4)

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7-2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其二,不同民族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条件的不同,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如,生活在贵州不同地区的布依族,农历六月六就有蚂螂节、歌仙节、扫田

其二,不同民族由于地理、历史及人文条件的不同,往往有着自己独特的节日。如,生活在贵州不同地区的布依族,农历六月六就有蚂螂节、歌仙节、扫田坝等不同的昆虫节日;生活在湖北和贵州一带的土家族有射虫日、喂果树等昆虫节;生活在云南、贵州一带的哈尼族有捉蚂蚱节、苦扎扎节、托资节等昆虫节日。这些民族的昆虫节日,在形式和内容上除了少数与汉族人的昆虫节日相同外,绝大部分是具有民族特色的节日。

第四,中国昆虫文化具有地域性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水文、土壤、地势地貌等因素千差万别。由此产生了不同的经济类别区域。在此基础上,生活在这些区域的不同人群,就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形成了多元性与丰富性共生的文化格局和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与之相适宜,生活在不同地理区域的各族人民自然会有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这就形成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文化,包含其中的昆虫文化便也表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的特征。

如:我国历史悠久的鸣虫文化就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鸣虫主要以直翅目昆虫为主,拿蟋蟀来说,由于人文环境和地理环境的不同,各地出产的蟋蟀也会良莠不齐,善斗好鸣的蟋蟀的往往会出现在某些特定的区域。位于汶水之阴、泰山之阳的山东宁阳县自古以来就因蟋蟀闻名遐迩。宁阳素有“斗蟋摇篮”“蟋蟀圣地”等美名,是中华蟋蟀文化之故乡,拥有历史悠久而又丰富多彩的蟋蟀文化。

宁阳蟋蟀文化的兴盛,是因为宁阳出产的蟋蟀具有良好的品质,而这种良好的品质又得益于宁阳县特别是泗店镇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这一区域属酸碱适度的钙质褐土区;洸河、宁阳沟、赵玉河等河流横贯南北,使得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这里气候适宜,湿度适当;土地肥沃,五谷齐全,可供蟋蟀食用的食料众多,而且营养丰富;更有南接孔子故里曲阜之灵气,北依东岳泰山之大气,东纳神童山之神气,西望水泊梁山之豪气。如此人杰地灵的特殊地理环境,使宁阳县尤其泗店镇、乡饮乡等地区成为名虫繁衍生息、品质养成的风水宝地。

第五,中国昆虫文化具有综合性

中国的昆虫文化极其丰富,与文学、艺术、民俗、宗教等文化形式共同构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一大绚丽瑰宝。

比如,中国历朝历代与昆虫相关的文学作品可谓层出不穷,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先秦时代,《诗经》中的“螓首蛾眉”说尽了美人的妩媚;庄周的蝴蝶之梦,道出了哲人的超脱。魏晋南北朝时的《蝉赋》《青蝇赋》《蜜蜂赋》等隐喻着雅士文人的复杂的情感。唐宋时期,文坛群星闪耀,在他们的如花妙笔下,蝴蝶、蟋蟀、蚂蚱、螳螂、蜜蜂等昆虫在文苑里徜徉,寄托着文人们美好的梦境与复杂的情思。明清时代,《聊斋志异》《红楼梦》《西游记》等皇皇名著中,也经常可见昆虫迷人的魅影。

又如,我国各民族的民俗风情中与昆虫相关的比比皆是。蜜蜂能酿蜜又能产蜂蜡,给人们带来财富,让人们发家致富。因此,自古以来,人们就将蜜蜂视为勤劳和甜蜜的化身。许多民族都把蜜蜂看作婚礼中的吉祥虫。如我国的拉祜族习俗中,人们捕蜂制成蜂蜡烛,在举行婚礼时,一定要让一对新人点燃两支蜂蜡烛,来喻示他们婚后的生活一片光明而且充满幸福与甜蜜。新疆乌鲁木齐地区的俄罗斯族人在婚礼时,主持婚礼的神父会在新郎新娘交换戒指后,也让他们一人点一支蜂蜡,以祝愿他们婚后生活甜蜜。京族的新郎新娘在迎亲之日婚礼进行到高潮时会高唱《结义歌》,自比蜜蜂和蚕虫,永结勤劳、恩爱、美满的夫妻。

三、中国昆虫文化的功能

昆虫文化作为古老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满足国人生存需要和社会发展方面表现出了重要的功能。具体来说,中国昆虫文化具有以下几种功能。

首先,中国昆虫文化具有满足需要的功能

昆虫既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等物质文化密切相关,可以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又与风俗习惯、文学艺术等人们的精神文化息息相关,可以满足人们的心理需要。由此,昆虫文化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满足人们对生理和心理需要的功能。

如,人们最喜闻乐见的食用昆虫文化,既是可以满足人们纯生理需要的营养摄入行为,又是具有社会性的精神文化行为。人类食用昆虫的历史可以上溯到那个“茹毛饮血”的蛮荒时代。当时生产力极度低下,人们极度缺乏食物。在采集和狩猎难以填饱肚子的情况下,先民们自然会努力扩大食物的来源。这种情况下,数量庞大而又无所不在的昆虫,走进人们的食用范围,也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从生食到熟食,再到使用各种烹饪手段加工成菜肴,昆虫的味道越做越美。随着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不断提高,可食用的昆虫越来越多,食虫人的数量不断增加,食用方法日益丰富,食虫行为也越发的讲究,越来越多地具有了象征意义。相沿日久,食用昆虫就不仅仅是临时的食物补充,而逐渐成为了一种饮食习俗了,包孕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文章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hjkcxbzz.cn/qikandaodu/2021/0727/1695.html



上一篇:新时期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一体化创新管理
下一篇:范县濮城镇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环境昆虫学报投稿 | 环境昆虫学报编辑部| 环境昆虫学报版面费 | 环境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 环境昆虫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