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昆虫联盟”生物改造计划,是农业项目还(2)

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25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对于外媒和国外学者提出的警告,国内专家也认为从科学角度而言,这绝非危言耸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

对于外媒和国外学者提出的警告,国内专家也认为从科学角度而言,这绝非危言耸听。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张杰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利用昆虫携带有害细菌和病毒,从而攻击农作物,造成粮食危机,这种可能性不仅存在,而且可操作空间很大。张杰介绍称,现实中,水稻和小麦都有针对性的虫害,例如稻飞虱和小麦蚜虫,它们都能携带不同病毒,侵染水稻或者小麦,从而造成巨大损失。“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如果将昆虫改造为一种生物武器将是致命的,因为到目前为止,农作物的病毒很难防治。一旦感染出现症状,几乎无法挽救。而且病毒会不断变异,防控工作更是难上加难。”张杰补充称。

DARPA官网介绍“昆虫联盟”项目的页面。

违反《禁止生物武器公约》?

今年年初,在美国国家医学图书馆的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医学文献平台PubMed上,由奥地利维也纳自然资源与生命科学大学的三位学者凯文·菲佛、约翰内斯·弗里斯和伯恩德·吉斯发表的一篇评估论文直言不讳地指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的“昆虫联盟”项目已经引发相关问题的科学辩论,其中最普遍的就是这项计划的双重用途问题。除了和平应用外,该技术还为潜在的生物武器提供了蓝图。使用转基因昆虫载体在田间对农作物进行病毒诱导的遗传修饰的组合,比迄今为止所使用的任何转基因生物的风险都大。

“昆虫联盟”计划自公布之日起,就被西方学者打上了“生物武器”的烙印,引发西方学界和媒体关于该计划是否违背联合国《禁止生物武器公约》的大讨论。

面对种种质疑,“昆虫联盟”项目负责人布莱克·贝克斯汀回应称,该计划完全是出于和平目的,已由负责农业安全的美国政府机构进行审查,并在研究协议中包含了多层保障措施,包括对昆虫的全面控制。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研究员周焕斌告诉《环球时报》记者,对于农作物进行基因编辑时,必须遵循一些原则,其中之一就是应尽量减少基因编辑作物不受控的传播风险,还要确保内源基因最小程度的修改,而工具相关的外源DNA被完全剔除。

《农业研究,还是新的生物武器系统?》一文的作者之一、弗莱堡大学国际法教授沃内基在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表示,“昆虫联盟”很可能违反了《禁止生物武器公约》,因为该计划存在被视为不符合和平目的的风险,“在国际法中,判断一项研究是否是生物武器的决定性因素是生物研究项目是否完全服务于和平目的。《禁止生物武器公约》要求所有缔约方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得发展、生产、储存、取得除和平用途外的微生物制剂、毒素及其武器,”沃内基认为,根据公约,用昆虫作为传播病毒的载体是一种典型的生物武器。考虑到这种技术可以很容易地用于生物战,这一点尤其正确。

此外,沃内基认为,使用昆虫作为这项计划的一个关键因素尤其令人担忧,因为昆虫可以被心怀恶意的人以较小的成本秘密部署。“我们认为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所提供的用于和平目的理由站不住脚。例如,它们为什么选择昆虫去实施农作物的基因修改?为了抵御自然灾害可以有其他的办法。”

为此,美国国防高级研究计划局设想,可以利用昆虫来应对突发状况下的农作物损失。例如,玉米或小麦等美国主要农作物在受到干旱、自然疾病或生物武器突然袭击的情况下,这些昆虫可携带基因工程病毒,实现快速部署,而这些病毒可在单个生长季节内进行基因修饰以迅速保护农作物。据此前报道,“昆虫联盟”计划已向4所研究机构提供资助,包括康奈尔大学的博伊斯·汤普森研究所、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俄亥俄州立大学和得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

相关技术一旦武器化很危险

目前“昆虫联盟”项目仍在持续推进,项目负责人布莱克·贝克斯汀接受《华盛顿邮报》采访时称,该项目此前已达到一个里程碑,就是证明蚜虫可以用一种改造后的病毒感染成熟的玉米植株,而这种病毒含有一种能产生荧光的基因。

宋忠平认为,美国确实需要解释清楚为何这项研究中要用昆虫作为载体,尤其是考虑到当把这些昆虫作为研究对象,就可以悄无声息地把相应的病毒基因注入对方国家的农作物中,改变农作物的基因。“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美国会在一些对手国家周边设置生物实验室,因为只有在这些地方设置生物实验室,才能确保生物的本地化,比如昆虫的本地化,例如你不能把美国的昆虫品种拿到俄周边国家,然后向俄罗斯去释放,这样很容易就会被看出破绽。因此,美国的这项研究就是‘潘多拉魔盒',一旦打开,必然会造成多米诺骨牌效应,导致一系列灾害发生,”宋忠平称。(记者 樊巍 单劼)

文章来源:《环境昆虫学报》 网址: http://www.hjkcxbzz.cn/zonghexinwen/2022/0525/2176.html



上一篇:珠海市举办“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主题活动少先
下一篇:蚊子叮人挑时间,昆虫学家教你躲开出没高峰

环境昆虫学报投稿 | 环境昆虫学报编辑部| 环境昆虫学报版面费 | 环境昆虫学报论文发表 | 环境昆虫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环境昆虫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